复旦开了门课叫“似是而非”,内容却掷地有声!
2019-10-18 09:45:47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  • 0

复旦大学,一所重点大学为什么开了一门课叫“似是而非”?这门课讲得内容是什么?为何每场课学生人数都爆满?为何别的大学的学生都对这门课充满了羡慕之情?

【“似是而非”课程内容】

集结了文、理、工、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,准备了17个专题,以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,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”为教学目的,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。

简言之,这是一门向学生阐述什么是“伪科学”的课程。由不同学科的老师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,讲述有关“伪科学”的事例。

【什么是伪科学?】

所谓伪科学是打着科学招牌,但内在却违背科学精神与事实的理论。

伪科学虽然一般也是逻辑上可以自洽的。但是伪科学理论却宣称自己不需要实验验证。也就说这种理论是封闭的,任何事实都无法推翻它,也无法证实它。

其次伪科学总是想要去解决一切的问题,给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,却不去谈自己的理论适用的范围,而科学理论是只有在自己适用范围内才有效的。

 【“似是而非”课程开设的目的】

纠正偏见,提供思考。

楼红卫表示:“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,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,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,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。科学的谬误应该终结在大学校园里,我们的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时,不仅应该具备用科学和逻辑的眼光分辨身边世界的能力,也应该对这个世界产生更积极的影响,而不是仍然带着对科学谬误的深深认同。”

【似是而非”课独特的考试方式】

该课程采取“课程论文60%+平时表现20%+参与课内外研讨情况20%”的考核方式。论文写作是重头戏。

这门仅有两个学分的课程,将安排三位常规助教和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助教组。助教组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写出合格的课程论文。

完成课程论文也需要借助一些好用学术平台,如中教数据库的文献库,收录了国内外比较新的文献参考,可以丰富你的课程论文内容,另外更有中教数据库的智能论文写作平台,可以一键生成论文格式,很是方便好用。

【总结】

在这个假新闻泛滥的时代,我们都希望自己有能力能够判断真假对错,我们希望通过教育、科研、去更快速、更全面、更透彻的去认识世界、认识社会、认识自己,从而促进我们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的形成与稳固。所以类似于复旦大学“似是而非”这样的课程,未来,小编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